临近端午,各大商场纷纷酝酿推出促销优惠活动。不少市民准备趁节日期间折扣多将之前看中的商品都收入囊中。为此,市消协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市民应主动防范节日促销陷阱,慎防被宰。
每逢节假日过后,消委会总会接到多起关于促销的消费者投诉。据分析,消费者在促销活动中被宰的情况主要有:优惠多限制、免除售后退换权利、免费试用强迫消费、掺杂假冒伪劣产品、虚假抽奖等。
铺天盖地的促销活动背后,实际上是部分商家在玩文字游戏,消费者应了解商家惯用的宰客手法。虚假优惠、隐藏限制条件。比如提高原价再打折,在优惠促销中隐藏使用范围、时限等限制条件。
李女士就在前几日遭遇过这种情况。近日,横峰县的李女士在市带湖路汽车站旁边的一超市购买了一些日用生活品。回家后,打开其中的一支黑人牌牙膏包装盒,盒内发现了一张黄色的“刮刮卡即开即奖式中奖卡”,按照中奖卡上的号码打通电话后,被告知中了19.8万元的二等奖。以为真的中了奖的李女士于6月1日下午,与另外两人花了500元钱,包了一辆出租车赶到上饶该超市领取奖金。超市工作人员告诉李女士超市没有收到任何经销商通知有牙膏促销活动,请她们不要上当受骗,但李女士她们还是将信将疑,便到市工商局、消协问个究竟,才最终没有轻信骗子的谎言,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黑人牌牙膏厂家的客服人员告诉消协工作人员,根据消费者牙膏外包装上的电喷码,经查证,该牙膏是该生产厂家的正规产品,但“中奖卡”不是生产厂家放进牙膏包装盒内的,而是诈骗分子利用超市里开放式购物架的便利,趁超市里人员少的时候,将所谓的“中奖卡”、“刮刮卡”偷偷塞入日用品的包装盒内的。
今年以来,市工商局、消协已连续接到多名消费者的投诉和咨询,称在产品包装盒内发现过刮奖卡。据消费者反映,在日用商品包装盒内发现“中奖卡”后,如果按照中奖卡上的号码打通电话咨询,主办方通常会要求消费者告知身份证和银行卡号码,要求“中奖者”必须向指定账户汇入一定数额的个人所得税(或百分之多少不等的公证费用)后,才能获得高额奖金、奖品,以此进行诈骗。为打消“中奖者”的疑虑,主办方通常会刻制某企业的公章和某公证处专用章,开设某公证处联系电话,利用广大消费者对公证处的信任进行诈骗。
据了解,“消费中奖”诈骗现象存在已久。诈骗分子为了提高诈骗“成功率”,往往将目标锁定在单价较低的日用消费品上,日用消费品目前已经成为中奖诈骗的重灾区。对此,市工商局、市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凡是要求“中奖者”先行交费的“中奖”都是骗局。只要消费者不支付所谓的个人所得税、公证费,骗子就无法得逞。在购买牙膏、香皂等日用消费品或其他消费品时,不论发现任何形式的“中奖”,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向商场、门店或致电有关企业进行咨询,避免上当受骗。同时,消费者可及时向工商部门与消协进行投诉咨询,或者直接拨打12315投诉热线进行举报申诉。
在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一些经营者大多会以打折、送礼以及电话、电视、网络购买商品等各种方式,开展促销活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发生消费纠纷。在促销活动中,消费者要仔细查看经营者在经营场所中所明示其开展促销活动的具体内容,了解促销原因、方式、规则、期限及促销商品的范围、相关限制性条件等;注意辨别商场内所有的柜台或商品是否均参加促销活动,查看促销商品的标价签,是否明确标注了原价和打折价。同时保存好购货凭证,一旦购买的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可以依法要求经营者进行修理、更换或退货。
消费者通过电话、电视、网络购买商品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慎重对待广告宣传内容;二是核实经营者的销售电话、经营地址等;三是看清产品是否具有法定的要件,如质量合格证明、生产许可证、厂名、厂址,是否具有许可证号或产品批号;四是收货后要核对产品,并且索要购物发票、质量保证书等;五是采取适当措施保留电话、电视、网络广告内容,以便发生纠纷后据以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