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滴打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
市委书记陈俊卿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于3月12日下午专程到上饶籍乡友程维创办的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滳滴打车)走访考察,并与滴滴打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等高管进行了座谈交流。
程维今年32岁,铅山人。他29岁时,辞去阿里巴巴的高薪职位,力排众议推出滴滴打车软件;短短两年时间,他带领团队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如今,他被视作人们出行的颠覆者和改良者,是互联网改变实体消费的翘楚,滴滴打车软件也被誉为“打车神器”。2015年1月29日,基于过去一年卓越的创新变革表现,程维被评为“影响中国2014年度新经济人物”。3月22日,程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A离职创业推出滴滴打车软件
程维出生于铅山县河口镇。他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母亲是一名数学老师。程维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中学就读于铅山一中。2001年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大学毕业,顺利进入阿里巴巴旗下B2B公司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程维与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从底层干起,从事销售工作。短短三四年,程维因个人业绩出色,晋升为区域经理,是当年阿里巴巴公司最年轻的区域经理。2011年,程维升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负责支付宝产品与商户的对接。此次职业转换之后,程维开始从销售负责人转向做产品经理,其视野也从前端销售开始向全面运营转变。
程维回想说,2012年,他在支付宝工作时,眼看着一家合作公司半年内换了3个办公场地,公司人数从几十人扩张到1000多人。巧逢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他心中萌发了创业的冲动。离职前9个月里,他前后考虑过6个项目,直到“手机打车应用软件”才决定放手一搏。
然而,程维向身边的人征求意见,个个都说没戏。原因很简单,北京的“的歌的姐”一般都40多岁,手机只是用于接打电话,根本不会用APP;其次,叫车的人很难约束,有可能车没来时,就上了其他人的车。
尽管所有人都认为不靠谱,但程维坚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利用互联网高效打车是大势所趋。“中国互联网改变了‘衣食住’,而移动互联网一定会改变‘行’”程维说,“有了打车软件后,你就会发现在路边打车受冷受热是多么痛苦,而提前用软件叫辆车在楼下等你是那么惬意。”
2012年6月6日,程维离职的第二天,就创办了北京市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是打车应用软件,名称为“滴滴打车”。
B创业之初曾被的哥当成骗子
公司刚刚开张,第一个问题就来了。程维必须在产品开发的两个月内,找愿意在手机上安装滴滴打车软件的司机,否则到时候产品上线后,乘客就根本叫不到车。当时,北京一共有189家出租车公司,程维决定全部跑一遍,确保产品上线时有1000个的哥安装了软件,也就是说有1000个的哥可以被叫到。
结果却不遂人愿。程维跑了一个半月,拜访了100家出租车公司,没有一家达成意向。又坚持了一个礼拜,北京昌平郊区的一个小出租车公司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者。出租车公司给了程维15分钟,让他给100多位的哥讲解软件。结果,100人里只有20个人有智能手机,大多数人觉得他是骗子,最后只有8个人尝试性地安装了软件。
到了9月份,产品上线首日,滴滴打车的北京地图上,只亮了16盏灯,也就是说只有16个司机在线使用软件。“用户根本叫不到车。”程维无奈地说。上线半个月后,有的的哥直接冲进他的办公室,把手机摔在桌子上,“怎么办吧,一天用了我10兆流量。”那时,的哥们开着应用软件接不到活。一天10兆,一个月下来要花去几十块钱,对于的哥来说,就跟割肉似的。甚至还有的哥报警称他以推广业务的名义骗取流量。
程维说:“刚开始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一时想不出辙的程维,索性就用了个笨办法。给员工每天发300块钱,让他们只做一件事,就是用滴滴打车叫车,绕着北京二环、三环、四环跑,打完一辆再叫一辆。“员工坐车都快坐吐了。”程维笑着说,“我就是要让的哥觉得这东西有人用,不是骗人的,给他们信心。”
C北京第一场雪救了他和公司
为了留住的哥们,滴滴打车每周补助的哥5元流量费,每月给接单量较多的的哥发奖品。有保暖用品、有食品或者购物卡,金额都不大。经常会有这样的场面,的哥一进门,就扯一嗓子:“在哪儿领奖啊?”公司员工赶紧迎上去。令程维欣慰的是,每次都有人留下来唠唠嗑,提提意见,三分之一的改进方案是的哥的姐提供的。
“2012年11月3日。”程维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那天是2012年北京的第一场雪,很多人上下班打不到车,便试着用打车软件。“那一天,我们公司第一次单日超过1000个订单。”让程维信心倍增的是,那年冬天,北京的雪格外多,在雪夜里能打到车,还不用额外付费,很多白领争相在微博上分享这超出期望的喜悦,滴滴打车一下子火了。程维很感慨:“在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时候,老天帮了我一下。”
程维记得,当时市场上风头正旺的同类软件“摇摇招车”砸了上百万元,在首都机场出租车等车的蓄车池租了几个摊位,一边广播宣称“一个月多赚1000块”,一边给的哥们安装软件。“我们打不起广告,打了要破产,不打的话,用户量就上不去。”程维说,他与北京西客站谈拢,允许他们进入西客站出租车的蓄车池推销。
“北京的冬天很冷,那个地方是个过道,一个小时的过堂风就足以把皮肤吹裂开。”说起那段日子,程维有些黯然神伤地说,四五个小伙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一个冬天装了1万辆出租车。一场大雪之后,滴滴打车的业绩猛增,程维感觉如天气一般冬去春来,前景一片光明。
D发动营销大战迅速崛起壮大
当通过残酷的竞争,中国打车软件市场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对手胶着对峙时,程维果断地发起了一场业界轰动的“打车补贴大战”,这场大战彻底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并实现了一次国内外罕见的卓有成效的“市场教育”目标。
根据最终披露的数据,大战持续至2014年3月底,滴滴打车用户数增加了7800万人。大战结束后,滴滴打车成为补贴大战最大的赢家。
2014年5月,滴滴打车在微信平台中率先发起了新一轮的红包营销——针对打车用户给予线上红包奖励,同时鼓励用户将红包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这一带有趣味性和激励性的玩法迅速激发了用户的使用和分享热情,无论对于老用户留存还是新用户的激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提升,“滴滴红包模式”也开创了企业红包营销的先河。
至2014年9月9日,滴滴打车上线两周年。滴滴打车目前覆盖城市近300个,出租车司机用户超过100万,乘客用户超过1亿,日成交订单超过500万,滴滴打车由此成为全球最大智能移动出行信息平台。
E获评“影响中国新经济人物”
2015年1月29日,基于程维过去一年卓越的创新变革表现,他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影响中国2014年度新经济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颠覆者,依仗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撬动板结了几十年的利益格局;他是一个改良者,用一个客户端,同时提高了从业者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舒适度。他是2014年度互联网改变实体消费的翘楚,精准抓住了城市上班族打车难的痛点。他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鲜活例证,告诉无数创业者,创新的步伐,永远要跟随消费者的脉动。”
据悉,《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旨在审视和甄选影响这个时代的精英。自2009年连续六届以来,包括茅于轼、马云、杨元庆、李宇春、白岩松、莫言、贾平凹、陈可辛等在内的各领域名人均登上榜单。不管是来自科技、文化、商业或者公共服务,他们的故事最好的诠释了“中国梦”。
F有机会将回到家乡投资发展
在与市委书记陈俊卿座谈交流时,程维介绍了滴滴打车的发展历程。陈俊卿对程维敢于创新和大胆尝试的精神表示了赞赏,期望他再接再厉,将项目做强做大,再创佳绩,为家乡人民争光。“没想到陈书记会专程来看我,对我和我的项目评价这么高。”程维告诉记者,他不会辜负陈书记和家乡父老的重望。
程维告诉记者,陈书记认为他的项目为公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陈书记说,目前上饶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十大整治行动,其中一部分工作与他的项目有不少契合点,可以深入合作。程维表示,他计划与家乡的有关部门进行交流洽谈,如有机会将回家乡投资发展,他说:“只要家乡经济发展需要,我将义无反顾。” (徐叶茂 本报记者 陈林)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